2024年,中国针对人口问题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决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各地“一把手”亲自抓生育问题,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并提出涵盖生育、育幼、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系统性支持政策。这一决定释放出强烈信号,表明国家已经将生育问题视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议题,提醒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
1. 生育问题有多紧迫?
中国曾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如今正站在历史转折点。2022年,中国60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总人口减少85万。2023年,新生儿数量跌至902万,创下建国以来最低纪录,全国人口进一步减少208万。尽管2024年因龙年生育潮回升至954万,但增幅仅为5.8%,远低于历史龙年6.4%的平均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结婚率的持续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仅474.7万对,同比下降16.6%。按此趋势,全年结婚登记预计仅601万到659万对,刷新40年来最低纪录。结婚率下降直接影响生育率,适龄育龄女性群体逐年减少,人口增长趋势已难以逆转。
联合国2024年报告预测,2054年中国人口或降至12.15亿,本世纪末甚至可能“腰斩”至6.33亿。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危机,国家不得不以超常规政策全力干预。
2. 为什么中国人不愿生?
人们生育意愿下降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生育、养育、教育三座大山:
生育成本高昂: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极大。根据北大经济学教授赵耀辉、张晓波的研究,在中国,女性因生育放弃的职业机会平均相当于57万元,城镇女性损失更高达77万元。生育还导致女性职场停滞6~7年,收入损失接近30万,高学历女性甚至损失50万元。
养育成本居高不下:《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显示,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7岁,平均养育成本高达53.8万元;至大学毕业则高达68万元。部分一线城市成本更高,如北京和上海分别高达93.6万元和101万元。
教育竞争激烈:教育已成为家庭支出大头。学区房、补习班、兴趣班花费惊人。据调查,中国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年均支出高达3.5万元。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使得育儿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抑制生育意愿。
3. 国家如何破局?
《若干措施》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支持政策,着力降低“三育”成本:
降低生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提供生育补贴,让女性生育不仅有时间保障,还能获得经济支持。
降低养育成本:增加普惠托育资源,提供托育补贴,减轻家庭负担。
降低教育成本: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多子女同校政策,减轻家庭教育焦虑。
优化就业支持:鼓励企业弹性工作、居家办公,保障职场女性权益。
4. 地方政府如何落地执行?
全国各地已经开始行动,大力推动生育支持政策:
湖北天门:二孩、三孩家庭最高分别可获9.63万元、16.51万元补贴,政策实施后2024年当地出生人口增长17%。
深圳:一、二、三孩家庭可分别领取7500元、11000元、19000元补贴。
湖北宜昌:提供5000元生育补贴、0-3岁每年6000元育儿补贴、3-6岁幼儿园每年3000元保教费补助、最高10万元购房补贴、延长妇女产假至1年、配偶护理假延长至30天。
云南、宁夏:省级层面对二孩、三孩家庭提供2000元、5000元补贴。
“生育补贴”会成为长期政策吗?
近年来,市场上曾热议推出万亿规模的生育刺激政策,虽然未全面落地,但“生育补贴”已成为各地政府的主流激励方式。
但单纯发钱并不能解决问题。专家认为,要想真正提升生育率,除了补贴外,更关键的是建立长期稳定的生育友好社会,例如:
完善社会保障,如提高医保、产假福利、育儿假等。
建立普惠性托育体系,让家长无需因育儿放弃事业。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缓解家长焦虑。
调整工作制度,鼓励弹性工作模式,让职场女性更容易兼顾家庭与事业。
未来中国生育率能否回升?
携程创始人、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表示,《若干措施》在现金补贴、普惠托育、住房政策等方面超出预期,若能有效落地,的确有望显著提升生育意愿。
然而,人口问题是长期趋势,短期政策能否逆转生育率下滑,仍需观察。究竟是“二胎”“三胎”政策取得成功,还是人口负增长成为常态,最终将取决于政策的持续性与社会的适应能力。
中国人口危机的紧迫性,已经让政府采取最强力度的干预措施。生育问题从个人选择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全力推动,社会宣传全面铺开。从发钱到托育、从教育支持到文化引导,全方位的生育友好社会正在形成。
未来,中国生育率能否逆势回升,关键在于这些措施能否真正缓解生育负担,打消家庭的后顾之忧。可以确定的是,这场“生育保卫战”,才刚刚开始。
Powered by 押大押小赚钱软件真提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